航天科技的改革措施,促进航天事业飞跃升速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在这很不平凡的五年里,国务院国资委、广大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各项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继“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报道之后,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撸起袖子加油干喜迎党的十九大”,深入报道中央企业5年来改革发展党建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就,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连续12年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获评A级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再次刷新纪录:在2016年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居第一名,连续13年获评A级,连续4年在军工企业中保持第一,营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连续两位数增长速度。在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较2015年首次入榜的名次上升了101位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坚持用改革和创新激发活力、增添动力的一系列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N”系列政策文件落地,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300强,世界军工100强前5强”的战略目标为指引,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对地观测、北斗导航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载人航天工程重大专项交会对接任务和空间实验室任务先后取得圆满成功,突破并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控制技术、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技术、空间推进剂补加技术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进一步巩固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国际先进地位。
——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按计划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成功验证了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的重大关键技术,探月工程重大专项取得的成绩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实施,实现多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各行业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自给率大幅提升至70%以上,在国民经济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已建成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并稳定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5颗试验卫星的发射和在轨试验,计划2018年建成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基本导航系统, 2020年完成全部建设形成全球导航服务能力。
——在进入空间能力发展方面,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形成了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的运载火箭型谱,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重大航天成就的取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离不开“两个体系、两个机制”的实施。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航天逐渐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不断优化创新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以航天发射为例,过去5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共完成80余次发射任务,年发射次数增幅超过22%。2016年,我国宇航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达到世界第一位。
面对如此高密度发射,维持原有的流程模式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对标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实施流程再造,优化科研生产链条,同时发布并实施了《集团公司航天制造2025行动纲领》,坚持零缺陷的质量管理,发射成功率95.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成本却平均下降了近20%。
目前,航天科技研制在轨稳定运行的航天器达到150颗。我国在轨稳定运行卫星数量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二。航天科技已有18项标准经国际标准组织同意立项,有8项标准已经发布,在军工行业里居于前列。航天工业多年实践总结的“技术归零”、“管理归零”的“双归零”管理方法,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用发布,成为国际航天同行可共享的标准。
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航天技术及应用全面发展。航天科技集团印发了《关于完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若干意见》,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加快推动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1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建了50余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16个国际研发中心。“十二五”以来,该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已经成为高端装备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款利器。
推广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施“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促进工程”,取得丰硕科技成果,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专利申请量近4万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项,专利数量与质量居央企前列。此外,航天科技成立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积极推进面向市场的重大成果转化。集团公司六院与西安市合作,组建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推动发动机高温高效燃烧技术和精准化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转化为航天热解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集成技术,可实现二噁英近零排放,真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中国乐凯聚焦新材料,加速转型升级,在绿色印刷材料、光学薄膜、数字医疗材料等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大公司的同台竞争。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创新领导人员选拔机制,依据岗位特点精准配置领导人员,建立年轻后备干部实践锻炼机制,大力推动干部交流,建立差异化的干部考核体系。加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建立形成了多维度、全覆盖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实施创新型人才开发计划,建立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构成的专家体系与后备专家体系。坚持把重大工程任务作为人才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注重在重点型号研制、重大技术攻关中考察发现培养人才。完善多元激励机制,设立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和航天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施奖励。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两院院士29名,千人计划专家3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7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3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名。高端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在军民融合的进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积极构建开放式军民融合平台,通过推动产业、区域、资本三个融合,释放出“1+1+1>3”的能量。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开放融合的发展平台。在集团公司总部设置军民融合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了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加强军民融合管理,及时出台了产业投资、成果转化、人员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多层次推动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孵化,八院打造的“星天地创客空间”有效释放了双创活力,探索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军民共享科研生产资源信息,鼓励航天科研、试验、生产能力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单位参与航天科研项目,集团外合格供应商数量已接近400家。
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挥商业航天带动力。以卫星通信、对地观测、北斗导航、商业发射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天地一体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至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实现卫星整星出口7颗,实施国际商业发射20次。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研制公斤级至几十公斤级的铍纳和微纳卫星、几百公斤级的小型卫星、几千公斤级的中型和大型卫星,为各类用户提供通信、导航、遥感、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等服务。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由14型火箭构成的长征系列型谱,具备梯度化、多轨道的运载能力,可实现“一箭一星、一箭多星、一箭多轨”,为用户提供各种标准和定制接口的商业发射和搭载发射服务。以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为代表的国际项目,为用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覆盖卫星研制、发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用户培训等服务,在原有单一提供卫星研制或商业发射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商业合作新模式,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集团公司逐渐成为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主流供应商。
全面促进区域融合,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与欧亚非等国家在空间科学、卫星技术、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产品、服务已覆盖31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为沿线国家及区域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紧密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建成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成都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集团公司技术能力优势与区域资源经济优势实现了有机对接,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合作共赢。
搭建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加快推动产融结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控股的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一系列基金,有效助力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设立的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0亿元,联合若干中央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达1500亿元,基金重点投向航天、核能、船舶、高铁、先进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下一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精神,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军民融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忠犬八公的故事将拍成国产电影,演那个老男人的,这次是冯小刚 2022-09-29
-
明星看提词器没错,只怪观众太投入? 2022-09-29
-
话剧《英雄时代》线上线下同步推出 李光洁、辛柏青、倪大红、刘佩琦同台飙戏 2022-09-29
-
《暴风眼》让国安反谍题材完美“落地” 2022-09-29
-
最信誉极速赛车的微信群 2022-08-30
-
《头脑特工队》:拥抱悲伤,正是成长,温暖又引人深思的优秀电影 2022-07-06
-
82岁表演艺术家任广智辞世,代表作有电视剧《围城》《上海一家人》等 2022-07-06
-
郭美美又被抓!曾在微博自曝演出档期已排至3月底 2022-07-06
-
朱珠晒婚礼现场照 穿婚纱牵手老公幸福十足 2022-07-06
-
戏曲传承中的伪命题与真学问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