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icon

清华教授的采访:为什么6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1581651831& 作者:

  前不久,看了一段关于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采访,他提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回答这个问题的有来自世界各个顶级的心理专家、医生、学者、作家,他们都一致认为:60分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格非教授说:“60分的父母指的是,既不对孩子不管不问,对孩子的关注也不要过分超过60%。

  这样的父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实现不焦虑、不慌张、不束缚、在最大程度上把孩子的个性发展到完美,也不会过早的失去童年。”

  做父母,60分足够了,我们在保证给予孩子充足的爱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但事实上,很多的父母更倾向于做100分的父母,事事都想替孩子做,总是以孩子为中心,在费劲心力照顾孩子,总是把他们当成弱小的群体来对待。

  曾经看过一项关于小学生自理能力的调查显示: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的占60%,给孩子洗脚的有82%,帮着穿衣服的有79%。

  很多孩子,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满足。

  有人曾经说过:你想要把孩子养成一个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残废,那就给他饱和一剂的“幸福”和“爱”。

  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能做的就越少。父母越强,孩子就会越来越弱。

  父母越强,孩子越弱

  在《中国新相亲》有一期节目中,一个叫朱捷的女孩是一个电竞节目的主持人。能说会道的她内心却非常渴望独立,因为她始终有没有自信,也无法脱离父母的照顾。

  从小到大,她的生活都由母亲一手包办,这样的方式将她彻彻底底地养成了一个“妈宝女”。

  她说:在上学期间,妈妈会帮她准备7双袜子,和7条内裤上学,一周后再带回家。

  她的门禁时间,工资奖金,甚至是用手机的时间都需要听妈妈的安排。她在妈妈的娇生惯养下,连衣服都不会洗,也不会做家务,直到三十岁,都没有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帜,为孩子遮风挡雨,给孩子密不透风的爱。殊不知,他们却在无形中抹杀孩子的成长。

  父母若是习惯地做“强父母”,那只能培养出“弱小孩”。

  在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中指出:孩子在1-3岁,就会形成自我的观念,开始寻找自我的价值。

  如果这个阶段,父母总是以“大人”的思想,来过度“帮助”孩子,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被肯定和被需要,他们并不需要父母“包揽”所有,而留给他们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机会。

  而这样的机会,来自于父母的不断“示弱”,让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这是孩子所需要的一种存在感。

  适当“示弱”,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在综艺节目《一路成年》中,中年老爸徐锦江不再是一个霸气,严厉的人。

  节目中的他被儿子宠成了一个“巨婴宝宝”。在儿子面前,他“弱”的一塌糊涂:我不会做饭,不会生火,不知道吃什么。

  别人家的孩子遇到问题都是找父母,而徐锦江却处处依赖儿子。

  电视不会玩,//找儿子;

  早饭吃什么,问儿子;

  中午吃什么,让儿子订外卖…

  面对这样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老爸”,儿子没有觉得不耐烦,不仅安慰他“放心吧,有我在”,还将他的生活安排的妥妥贴贴的。

  会发现,在节目中徐锦江会时不时的向儿子求助,而把自己变得很“弱”。

  实际上,他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多和儿子相处。他说:“我故意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多陪在我身边。”

  在节目中,徐锦江处处表现得“需要”儿子的样子,并没有让儿子反感,反而让孩子变得更独立,更有责任,而且更关心爸爸。

  有时候,我们不要事事都强于孩子,适当的向孩子“示弱”,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也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说:父母要学会示弱,遇到问题向孩子寻求帮助,这样能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养成更独立的性格。

  父母什么都做好了,就会导致孩子什么也做不好;有时候,父母越强势,孩子会显得越懦弱。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那势必要让孩子变得更强,那我们就要适当的“弱”一些,给予孩子超越我们的机会。

  父母越弱,孩子的能力就能越强。

  聪明的父母,都这样“示弱”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与孩子“分离”。这不仅是衡量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距离,更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孩子自己的事,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横加干涉,而是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很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需要,来满足成长的欲望,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自身条件,在适当的时候主动示弱。

  真正聪明的父母,一定懂得“示弱”,那要如何示弱呢?

  生活中,学会偷“懒”,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前不久,在《非常6+1》节目中,一位妈妈分享了她带三个孩子的经历。

  教育孩子,她有一个方法,最开始她对孩子们说:“妈妈之前也帮你们做了这么多,你们也要学着帮妈妈做事了。”

  在征求孩子的同意之后,她给孩子们分配了任务。大女儿负责做家务,二女儿负责监督大家写作业,小女儿就负责逗大家开心。

  虽然孩子们嘴上说“她是一个懒妈妈”,但是内心却是非常开心幸福的。

  在生活中,适当的“偷懒”,能让孩子懂得基本的生活技能,也能在日后学会关心他人。

  我们要给予孩子表现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培养孩子更好地独立能力。

  学习上适当“装傻”,让孩子主动学习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必时刻表现得太聪明,这样孩子只能学着依耐和畏惧。放下姿态,适当在孩子面前装傻,其实能让孩子更优秀。

  一位朋友说过,她在教女儿拼音的时候,使出浑身乏术,却收效甚微。

  有一天,孩子的姥姥对孩子说:“姥姥小时候没有学过拼音,不如你教姥姥吧!”

  姥姥常常故意在孩子面前念错拼音,孩子在遇到不会的拼音主动请教妈妈。没想到这样的方法竟然让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父母威严的态度让孩子失去信心。

  在孩子面前适当的“装傻”,会让孩子自信心增加,也更有成就感,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适当展示自己的“脆弱”,让孩子更懂事

  陶行知在《小孩不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人小心不小。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力量,他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里的,重要父母要懂得挖掘。

  卢勤老师说:有一次,抱着三岁的儿子上公交车。

  她想让孩子自己走上公交车,于是她故意装作腿软的样子,并告诉孩子:“妈妈的腿以前受过伤,有点没力气了,没办法抱你上车。”

  这时候,儿子很关心地问:妈妈,你没事吧!说着,马上从妈妈怀里跳下来,还帮妈妈捶腿。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她抱过。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需要大包大揽,而是适当的向孩子展示脆弱的一面,能激发孩子的孝心,能让他更懂得心疼人。

  我们不需要处处都很坚强,偶尔的时候在孩子面前“脆弱”一下,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更懂事。

  古人说:“大树之下无芳草,伤于多阴也”,每一个父母都想成为孩子的保护伞,为孩子一世遮挡风雨。

  但,要记住月盈则亏,爱满则溢。给孩子的爱要恰到好处,张弛有度。

  我们要有示弱的能力,留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与孩子共同经历成长的风和雨,方能看见最耀眼的/虹!